【流派渊源】丁氏内科黄文东临床传承研究基地

发布日期:2023-08-01 浏览次数:

流派渊源

黄文东(19021981),字蔚春,江苏省吴江市震泽镇人。是当代著名的中医理论家、教育家和临床家,《中医内科学》第一到五版的主编。14岁考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习医,受业于孟河名医丁甘仁先生门下。因成绩优异,备受丁老师的钟爱,尽得业师薪传,1921年学习期满以首届第一名成绩毕业。

黄老先后共担任过《本草》、《伤寒论》、《金匮要略》、《妇科学》、《儿科学》、《名著选辑》等多学科的教材和课程的主讲和主编。1956年上海中医学院建立,任第一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班主任、上海中医学院内科教研组主任。1960年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成立,黄老担任龙华医院内科主任并兼任内科教研组主任,同年新编《中医内科学》二版教材,供全国各中医院校使用。在职期间历任上海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附属龙华医院内科主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上海中医学会理事长、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黄文东教授在教学与临床诊疗过程中形成其独特的教学理念与中医脾胃病临床诊疗体系,成为丁氏流派中的代表人物之一。经多年建设,目前流派主要传人有:马贵同、谢建群、龚雨萍、胡鸿毅、柳文、郝薇薇、朱凌宇、费晓燕、李凯等。


教育理念

带教结合,不耻下问

见习教学,由浅入深

课堂教学,联系实际

编撰书籍,以飧后学

学术思想

一、在脾胃病的治疗上于李杲、叶天士的继承和发挥

黄老继承李杲脾胃学说的思想,强调“人以胃气为本”。用补气健脾的方法治疗长期依赖激素的再障。善用甘温补脾药如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善用升举脾胃阳气药如升麻、柴胡、葛根、防风等,同时指出李杲学说的局限性:偏重于脾胃之阳,忽视了脾胃之阴。 治疗上要以补中益气汤加黄柏生地或与朱砂安神丸同服以补气、清火、滋阴。


二、在肝病的治疗上于王旭高的继承和发挥

《王旭高医书六种·西溪书屋夜话录》之论:“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其中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黄老指导研究生用王旭高理论来分析胃脘痛的病机:肝郁由于情怀不舒,抑郁寡欢;疏泄不及,病偏于气滞,多见胁肋隐隐作痛,胸脘胀闷,嗳气干呕。及至肝气横逆,胃失和降,则胁肋攻窜作痛,兼见嘈杂吞酸。一旦气火内炽则烦躁易怒,胃脘有灼热感。若引起肝风内动,呕逆吐酸,不能进食,又见眩晕肢麻等症。此外又有血不养肝而肝阳上升,多见头痛,头晕,面部轰热,脘中或有空洞感等症状。


三、在血证诸病的治疗上对叶天士、王清任、唐容川的继承和发挥

黄老多年来精心钻研活血化瘀的理论和方药,尤喜《临证指南医案》中活血化瘀通络诸法与《医林改错》中逐瘀活血诸方,并更欣赏唐容川《血证论》的“推陈致新”理论。无论外感内伤,新病久病,均擅用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

他提出瘀血的辨证首重望诊,尤重面部苗窍望诊。曾说,“病纵难知,瞒不过颜色苗窍,病即难辨,莫忽青红黄白黑,面上之颜色苗窍,乃脏腑气血所表现,而颜色之所以分明,乃寒热虚实所供”即使仅见病人舌质淡青,目眶微晦,面部隐隐灰滞;即使这些现象还处在隐约可见时,亦须投以活血化瘀之品,只有这样才能防微杜渐,不致酿成他变。再对病情进行全面分析,结合病程之久暂,痛处之移著而审察瘀血之所在,随证施治,可收奇效。其活血化瘀法在治疗出血、顽固头痛、中风后遗症、热痹以及心血管疾病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此外,黄老认为出血病人不仅需用止血药,还要选用活血化瘀药。有时活血化瘀药甚至比止血药更为重要,因为离经之瘀不去,则新血不能归经,出血亦不能速止。如单纯用止血药,即使血止,但瘀血往往停滞于脉络,必然会引起种种遗患,如胸闷、咳喘、胁肋胀痛、腹痛、低热等等,以致影响疾病的转愈。


四、在咳喘治疗上的思想

治咳嗽强调祛邪的重要性,若邪气未清,即投以大剂养阴润肺或止咳之品,则邪气必然恋肺,滋生他变。因肺在上焦,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主张药量不可过大,不妄投辛散、酸敛或重浊之剂。治咳分用治肺五法:宣、温、清、润、肃。

治哮喘黄老赞许曹惕寅提出治哮喘的表、攻、补三法。以表法表散风邪;攻法即化痰饮和痰热;补法乃温补脾肾。其次,有别于传统治疗哮喘仅有发作期、培本期两个阶段,黄老特别提出哮喘病人的临床治疗必须增加一个平稳期——证之临床,支气管痉挛解除,喘虽平稳,但支气管中的分泌物、纤毛及体液免疫等尚未复常,若照书本上过早应用培本期处方,则痰浊不清,徒增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