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拥军

医者感言: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努力,为建设健康中国、健康上海贡献力量。王拥军,上海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研究员,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专家;担任国家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骨退行性病变)负责人、...

医者感言: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努力,为建设健康中国、健康上海贡献力量。


王拥军,上海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研究员,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专家;担任国家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骨退行性病变)负责人、教育部筋骨理论与治法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担任国务院第8届学位委员会中医学组召集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精准医学分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副会长。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0多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及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以及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高等教育类)二等奖等奖项。曾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等称号。

王拥军致力于“慢性筋骨病”研究,不断探索慢性筋骨病从气血、肝肾、筋骨、阴阳论治疗效产生的内在规律和临床指导意义,重点进行“气血理论”以及“肾藏精”、“肾主骨”理论的创新研究。



提出脊柱筋骨力学失衡学说和防治思想,解决研究瓶颈

王拥军带领团队证明椎间盘具有器官功能,率先证明了“椎间盘乃奇恒之府”以及退变的三期变化规律,率先提出“抑制炎症因子、改善局部微循环”防治椎间盘退变的观点,开发出中药新药“芪麝丸”,完成治疗颈椎病多中心RCT研究,总有效率达到95%,在减轻疼痛、麻木方面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具有等效性。相关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1,第1)、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07,第1)。

王拥军在建立了“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去上肢诱导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腰椎间盘退变模型”和“风寒湿痹证型脊柱病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临床试验研究,提出“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的脊柱筋骨力学失衡学说,提出“恢复筋骨平衡”、“恢复脊柱平衡”的预防与治疗学思想,创立“整颈三步九法”、“整腰三步九法”、“筋骨平衡操”,解决了脊柱筋骨病研究的瓶颈。相关研究成果荣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9,第1)、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0,第2)。



发现多个调控骨代谢新机制,构建综合调控网络

王拥军带领团队开展骨代谢疾病防治规律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多个调控骨代谢新机制,构建了综合调控网络;研发的“温肾阳颗粒”、“滋肾阴颗粒”具有“双重调节骨代谢”作用,并通过临床RCT试验证明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钙制剂,可显著提高和维持患者骨密度。相关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5,第1)、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4,第1)。

王拥军率先建立了“肾—骨—髓—脑系统慢性病”大型队列,证明该类慢性病以“肾精亏虚”为主,组织干细胞增殖与分化功能低下是共同的病理基础;通过大样本临床RCT试验,证明补肾填精方+半剂量西药有效率明显优于安慰剂+西药,且总疗程缩短1/2,体现出“异病同治”的治疗学思想。相关研究成果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7,第1)。

王拥军作为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39篇,其中在J Bone Miner ResArthritis RheumSPINE等专业期刊及NatureCellLancet子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26篇;应邀在国际会议上进行学术报告或担任主席20多次。主编《“肾藏精”藏象理论与实践》等专著和教材,主持制定中医药防治慢性筋骨病专家共识和指南,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9项,开发出芪麝丸、健腰密骨片等中药新药及新制剂并实现成果转化。他首创“骨健康直通车”服务模式,带领团队长期在江西等革命老区和云贵等贫困地区开展中医药“健康精准扶贫”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