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建春

医者感言:立身立学,博思审问;至精至诚,杏林春暖茅建春,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继承班继承人,曾任龙华医院名医传承办公室主任。兼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思想传承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名医思想传承信息化分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免疫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分会委员及狼疮学组组长等,...

医者感言:立身立学,博思审问;至精至诚,杏林春暖


茅建春,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继承班继承人,曾任龙华医院名医传承办公室主任。兼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思想传承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名医思想传承信息化分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免疫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分会委员及狼疮学组组长等,担任《风湿病与关节炎》《上海中医药杂志》审稿专家。

1988年进入龙华医院内科,1990年进入风湿科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工作,长期承担风湿学科的医、教、研等多项工作。先后参与和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科委、市卫健委等科研项目20余项。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近30余篇,其中SCI论文4篇。参与的课题先后4次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中国医院协会科技创新三等奖等。出版专著5部,主编全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二轮规划教材国家卫健委“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风湿分册》。参编全国中医统编(规划)教材3部等。先后培养硕士生20余名。



提出“紊乱复衡常,脾肾求本源”的学术思想

茅建春在长期风湿免疫疾病的诊治过程中,总结发现风湿病患者有其独特且复杂的表现:病起自身免疫异常的亢进,因而治疗中使用大量的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来抑制过亢的免疫状态,过度的免疫抑制又使得患者正气不足,不能抵抗外邪,出现反复感染,从而进一步导致疾病复发,周而复始,这就是风湿免疫疾病患者多见的免疫紊乱状态,多一分则原发病活动,少一分则感染暴发。故她秉承陈湘君教授的“扶正法”治疗风湿病的思想,进一步拓展,提出“紊乱复衡常”的治疗理念,通过中医药治疗将患者紊乱的免疫恢复到平衡的状态,寻求患者的免疫平衡点。

她在治疗中特别注重脾、肾两脏的作用,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与脾胃是相互资助、相互依存,所以她非常遵从“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的理论,临床诊疗过程中多以调整脾、肾两脏功能为主,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倡导“健脾化湿解毒法”治疗痛风

茅建春师承上海市名中医陈湘君教授,认为痛风虽属痹证,但其又与一般的痹证不同,痛风发病与外感因素的关系不大,常因平素饮食不节诱发,以致出现痛风的急性发作。痛风患者多为体型丰满之人,其关节反复出现红、肿、热、痛,又伴见食后腹胀、神疲懒言、纳少困顿、大便质稀、舌苔黄腻等脾虚湿热之象。因此,她认为痛风的病位主在脾,该病的病机以脾虚为本,湿浊邪毒为标,治疗应以健脾化湿、清热解毒为基本治则。她通过基础研究证实健脾化湿解毒方不仅降低血清尿酸及胱抑素水平,还可明显减少尿酸刺激下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抑制肾脏间质炎性细胞的浸润、减少尿酸盐晶体沉积并减轻肾小管损伤,从而发挥缓解尿酸性肾病大鼠肾脏纤维化作用。在临床研究中也发现健脾化湿解毒方可明显减少痛风患者炎性因子的释放及缓解临床症状,减少痛风发作频率和减轻发作程度,改善预后。



秉承“内外之理无异”的理念,提倡内外共效治强脊

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认识历代医家多以肾虚立论,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提出:“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认为腰里沉重发冷乃因肾虚寒湿所致,茅建春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时,秉承“内外之理无异”的理念,提倡内外共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尤其推崇经方治疗,内服常用经典方独活寄生汤或八味肾气方,外治组方风痛膏外用贴敷并铺洒适量白芥子粉,该膏由鹿角霜等品组成,内服、外治均以益肾壮督治本为先,肾督气壮,肾精充足,则髓生骨健,机体驱邪处出之力强,能御邪再侵,病情始可逆转。该经典与创新相结合的方法经过多项临床研究验证,疗效均优于单独使用内服或外治法。